3月15日:摆动的浮木 [by Wendy]

从一些观感开始写起

在疫情面前,人如浮萍,不是在居家“囚禁”(AKA隔离)中,就是在流亡在国境间。总是想抱着什么信念、愿望,走向未知。可惜,一种立场,总是难以持续自洽。1月底至2月底,面对攀升的病例数、持续的求援呼号和甩锅争论,国内的人们,是受冲击的一方。虽然批评大多是指向地方官僚和组织,但刷新闻时感动、惶恐与愤怒的交织,人皆同感。

没成想,一个月后,轮到海外党心态崩溃了。原本以为,2月初施行的美国禁飞令,配合隔离病例、扩大检测,能争取些抗疫时间。但没成想,CDC检测程序繁琐,测试标准过严,导致测试比例低、隔离措施迟缓,生活如常,疫情已悄然蔓延了。Reddit和Twitter上,医生哭诉救治压力,官员称疫情风险低,民众揭露抢货难、防控意识差,类似的剧情又重演。本就为国内忧虑的海外党,赶上海外疫情的延烧,不得不持续致郁。从为国内捐钱捐物,到向国内求购口罩,被国内亲友劝说回国。此种反转,也正是信念走向虚无的过程。原本以为疫情是00后的成人礼,唤起质疑、反思体制。而随着灯塔国的“川式治理”,和英式“群体防疫”显露于世,发现大灾面前“民主”叙事的单薄,不得不用“国情不同”的论调来协调认知,重新审视“休克疗法”的价值,继而“同族抱团”,“自求多福”。

撕扯的观念,对于当下的多线叙事,充斥在屏幕里,也浮动在失眠时的脑海里。我们怕的是黑天鹅、灰犀牛们的占领吗?是,也不是。也许更让人坐立难安的是,即使你在反复斟酌、校正自己的判断,博采他人所长,还是会失算。

在庞大叙事里反复溺水,唯一想抱住的浮木,就是身边鲜活的人和故事了。于是,开始记录日常所感,希望不会停。

Last updated